转自:一度医药
继2025年8月,云顶新耀宣布增加对I-Mab(NASDAQ:IMAB)的战略投资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,10月16日,I-Mab宣布了其自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战略转型——公司宣布更名NovaBridge Biosciences、推进港美双重上市、任命新CFO及布局眼科新药VIS-101等多重战略动作。
I-Mab战略大转身,股价飙升
公告显示,此次战略转型,I-Mab计划通过在纳斯达克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双重上市的方式进行香港IPO,扩大获得全球资本和创新的机会。公司计划以新名称NovaBridge Biosciences运营,名称变更将在股东批准后生效,预计将在2025年10月24日的特别股东大会(EGM)上生效。

另外,凯勒·雷(Kyler Lei)自2025年10月16日起正式出任I-Mab首席财务官。在加入I-Mab之前,Kyler Lei曾担任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兼负责人。凯勒将主要负责统筹财务战略与管理、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运作,以及公司发展与日常运营。
回溯I-Mab的发展史,其前身是天境生物,由三境生物与天视珍合并而成。2020年,天境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(股票代码:IMAB.O),一度成为中国Biotech出海的代表性企业。
然而,在行业估值波动与管线迭代压力下,公司于2024年2月完成境内外拆分,境外主体保留I-Mab名称,专注海外市场发展,形成“美国底色+全球视野”的发展格局。此次拆分是公司在资本寒冬和地缘风险双重压力下的前瞻性布局。通过将海外资产归于I-Mab,中国资产归于TJ Bio,两家公司各自管理不同管线的权益,避免了重复的临床试验需求,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潜在风险。
I-Mab拥有丰富的产品管线,包括十项临床阶段资产和十项临床前资产。核心产品Givastomig(Claudin 18.2×4-1BB双特异性抗体)备受关注,有望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突破。
从市场表现来看,I-Mab的股价在宣布放弃CD73单抗开发后迎来大涨。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是,CD73单抗在国际市场面临激烈竞争,而公司选择集中资源推进更具潜力的Givastomig等项目。
此次公告中,公司还宣布了对VIS-101(AM712,ASKG712)的收购计划,这是一种新型双功能生物制剂,针对VEGF-A和ANG2,有望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(wet AMD)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(DME)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,成为一款Best-in-Class(BIC)药物。
具体来看,I-Mab的子公司Visara与AskGene达成了再授权合作。根据协议,Visara将在30个工作日内向AskGene支付700万美元的预付款。据了解,AskGene是奥赛康在美国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。
据悉,VIS-101已完成在美国和中国进行的初步安全性和剂量递增研究,目前正在中国完成一项随机、剂量范围的II期研究。VIS-101预计将于2026年进入III期。
或受上述一系列消息影响,10月16日(昨日)I-Mab股市交易中表现活跃,股价显著上涨,以6.56美元收盘,较前一交易日的6.13美元上涨0.43美元,涨幅达7.01%,当日成交量达到1663.36万股,市场关注度明显提升。在收盘后的盘后交易阶段,股价延续波动,一度触及6.9美元,较收盘价再涨5.18%,反映出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积极预期。

资本寒冬下的自我救赎
根据I-Mab的财报,近年来I-Mab的营收表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。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,I-Mab的营业总收入均为0,核心原因在于公司的研发管线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。
2024年2月,公司完成了境内外业务拆分,此后聚焦于海外临床研发的轻资产模式,这一模式在短期内尚未形成收入贡献。2023年,公司依靠早期合作保留了63.2万美元的营收。
在盈利方面,2024年I-Mab的归母净亏损收窄至2223万美元,同比收窄89.30%。2025年上半年,公司延续了亏损态势,其中一季度归母净亏损315万美元,二季度亏损550.4万美元。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研发投入的优化,2024年研发费用为2177万美元,同比略有增加,而2025年二季度研发费用已降至低位。
当前,I-Mab面临着多重核心挑战。首先,资金链承压风险突出。据2025年中期财务相关分析,公司年经营开销约5142万美元,而现金储备仅5359万美元。
尽管2025年8月获得了云顶新耀309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补充资金,但双抗及眼科管线的临床推进仍将持续消耗现金流。
其次,研发管线进展与竞争压力并存。核心肿瘤双抗Ragistomig、Givastomig均处于临床早期,眼科新药VIS-101尚在II期。在4-1BB靶点领域,公司需要直面Genmab等企业的先发优势,同时靶点历史上的毒性风险也需持续验证。
最后,商业化能力与估值支撑缺失。无营收支撑的运营模式高度依赖管线进展,而当前核心资产均未进入关键临床阶段,价值兑现存在显著不确定性。
不难看到,I-Mab的这次战略转型,是一次在资本寒冬下的自我救赎。股价的强烈反应既包含着对转型方向的认可,也蕴含着对公司在生死边缘实现逆转的期待。
然而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港股IPO能否成功落地、新的商业模式能否有效运转、核心管线能否取得突破,这些都将决定NovaBridge Biosciences能否真正架起通往未来的桥梁。
在这个生物科技的至暗时刻,I-Mab的选择或许将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。